定了就干!项目落地年,青岛动真格。
3月17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印发了长达96页的《青岛市“项目落地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要求迅速发起项目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强大攻势,真正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方案》,今年青岛将谋深谋实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新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80个,签约项目完成注册200个以上,实现开工运营100个以上。着力抓好各类省市重点项目、15个攻势和13 条产业链重点项目,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快起势、三季度再提速、全年增长10%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在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在于项目建设。开局之年,各地纷纷把把项目建设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掀起项目建设高潮。
尤其是在“城市排位赛”中,与青岛咬得很紧的宁波、无锡、长沙、郑州等地,频现大手笔,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五城间的差距微乎其微,一个重大项目就可能影响竞争态势,改变城市位次。
青岛把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把握重点、找准“穴位”,瞄准关键领域、关键问题,聚力攻坚、攻出实效,用实打实的项目建设开局起步,提振信心,宣示决心,培植城市未来。
2月26日,青岛举行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2984亿元的270个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比学赶超抓项目的“冲锋号”。
抓项目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来进行,储备项目要抓谋划,谋划项目要抓签约,签约项目要抓开工,开工项目要抓进度。绝不能割裂开来,“一签了之”“一开了之”。
《方案》提出,瞄准关键和堵点问题,以思维模式的突破和招数打法的创新,发起项目谋划招引、提速建设、结构优化、服务保障等四大攻坚战,加快节奏、提升效率,打造环环相扣的项目推进体系,确保抓出力度、抓出成效。
01
招引“未来项目”,引领城市未来
投资就是投未来,抓项目建设就是抓未来。
作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入口”,项目谋划招引相当关键。
要“站在未来看今天”,谋划一批能够代表未来,引领城市走向未来的新项目、好项目。
在这一点上,合肥的做法值得借鉴。20年前,合肥还被戏称为中国最大县城,20年间,合肥GDP从369.16亿元,增长到10045.72亿元,增长了26倍,在全国的排名从82名上升至第20位,堪称奇迹。
合肥成功的密码就是有未来眼光,超前布局有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
2007年,合肥在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75亿元巨资,倾力投资京东方,以此为牵引收获了“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面板全产业链。
投资京东方的成功,为合肥带来了押注半导体产业的机会。2017年,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三年之后,合肥看准时机果断出手,拿出100多亿专攻DRAM芯片研发生产,新一轮集聚式产业升级就此开始。
2019年,合肥又拿出100亿元投蔚来汽车,签约落地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大众江淮开启深度混改,大众收购国轩高科成为第一大股东。目前,合肥已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居全国前列。
一次次极具前瞻性的项目布局,让合肥赢得了“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
顺应天时,有勇有谋,才能为城市的未来赢占先机。
以工业立市的青岛,曾经顺应产业潮流,创造了“上青天”辉煌,诞生了五朵金花,成就了品牌之都的金字招牌。但因为错失了信息化和消费互联网等产业风口,产业未能走向未来,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也因此下降。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青岛应当顺应产业智能化、网络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趋势,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空间重构,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构建特色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的产业生态和组织体系,提高经济发展效能。
项目旺,产业才能兴。《方案》提出,聚焦“四新经济”,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引领性产业,创意策划、包装储备一批龙头项目,前置论证能耗环保、土地规划等项目落地条件。
今年,青岛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渗透性、融合性、成长性和未来引领性的“四新经济”项目,力争全年“四新经济”项目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占比稳步提升,内生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多次承诺: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
青岛也应当树立起鲜明的“项目观”,为高成长、高价值的未来项目“开绿灯”。
02
不能一签了之,一开了之
项目谋划招引只是第一步。在抓项目上,重招引轻落地,甚至存在大呼隆、图热闹、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为签约而签约,一签了之,很多项目签完之后就没了下文,不了了之。
无论多么前沿或美妙的项目,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开花,才有可能成长为新动能。针对上述痛点、症结,《方案》提出,将招商引资工作链条由项目签约向落地开工延伸,梳理已签约但尚未正式落地开工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链招商项目、世界500强项目,压实责任,加快推进,确保年内招商引资重点签约项目“注册率”“开工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
目前,项目在建设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为开工而开工,一开了之,不重视进度,一建就是好几年,周期拉得太长。有些项目在谋划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超前性,等几年后建成时,已经落伍了,黄花菜都凉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眼下,产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机遇转瞬即逝,再超前的项目,也经不起拖。
2020年,青岛在建项目6907个,比上年增加1258个,增幅高达22%,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2%,低于宁波(5.5%)、长沙(6.2%)、无锡(6.1%)、郑州(3.6%)等城市。
问题就出在在建项目进度太慢上。有些项目条件还不成熟,就仓促上马,开工后,由于建设资金不足,陷于进退两难境地,导致工程建设无法按计划推进。还有的项目甚至连要件手续不全就违规开工,导致投资额无法纳统。
如何抓进度才有效?《方案》要求,建立2021年投资项目库,逐个项目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月度投资计划,实行进度管理,按月公布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投资、民间投资、“四新经济”投资等增长情况,通报排名、跟踪问效。
精选建立以13条产业链为导向的市级优选项目库,出台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确保项目开工率、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到100%;结合15个攻势作战方案3.0版,聚焦“四新经济”、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明确目标、倒排工期、责任到人。
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集聚、向重点产业链集聚。用地方面,加强项目储备,积极对上争取国家配置计划指标;实施“标准地”供给改革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力度。
项目落地,“钱”是关键。资金问题一直是项目建设的老大难。今年,青岛将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各类投融资平台作用,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创投风投、银行贷款、债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围绕推动项目落地,开展金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银团贷、项目贷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03
投资不足的工业亟需“加码”
资本是稀缺要素,用就要用在刀刃上。目前,投资不足的工业,需要“添把柴”。
工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工业在青岛GDP中的比重一度高达60%。到2019年下跌至26.9%,对全市GDP贡献率仅为13.9%。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3268.3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4%,同比再降0.5个百分点。
同期,宁波工业增加值为5045.6亿元,比青岛足足高出1777亿元;占GDP比重为40.1%,比青岛高出13.7个百分点。
2020年,无锡工业增加值为3968.80亿元,比青岛高出700亿元;占GDP比重为32.1%,比青岛高出5.7个百分点。
工业不牢,地动山摇。青岛要崛起,工业必须首先崛起。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制造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文26次提到“制造业”,时隔10年再次将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还拿出一章进行全面部署安排。
青岛工业经济低迷,主要是投资出现了问题。2020年,青岛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比整体增速低了一半,拖了后腿。
同年,无锡二产投资增速为13.3%,宁波二产投资增速为10%,远高于青岛。
高投入才有高产出。2020年,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为6.6%,高于青岛的5.5%。海量的投资将陆续转化为产出。如果不加码工业投资,那青岛就很可能输在明天。
《方案》提出,今年,青岛将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事关产业链稳定、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制造业项目,滚动推进5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全年制造业投资两位数增长、比重攀升。
面向未来,青岛还应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化工等产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布局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引进重点企业,全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住了项目一个城市才能有发展后劲。开局之年,青岛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抓牢,抓实,抓出成效,筑牢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