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市总工会

当前访问量:

老楼“穿新衣”,6年减少碳排放近37万吨

绿色是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热点,一场乘势而上的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热潮正在加速掀起。作为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传统建筑行业也正在这一目标倒逼下加速变革。

“为了实现青岛市的低碳发展规划目标,我们需要对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能效提升,目前建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过半。”这是在前不久线上召开的“C40中欧绿色与包容复苏市长对话会”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波向与会的中欧城市代表作出的部分介绍。

这次对话的缘起要追溯到2018年9月,彼时,青岛市节能保暖工程项目顺利入选“C40中国建筑项目”,成为该项目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过去三年里,青岛市创新性地采用“先干后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节能服务,使得建筑节能改造大规模铺开——2018-2020年间我市共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813万平方米,提升了约5000栋老旧建筑的居住品质,惠及居民22.6万户,实现节能量7.75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22.26万吨。

节能改造虽是好事,但要大规模铺开并不容易,面临诸多现实障碍。青岛自启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以来,按照“摸索、试点、总结、推广”的思路,前后进行了三次试点,终于走出了一条依托市场和群众、具有青岛特色的可持续改造新路径。据悉,今年我市还将实施至少220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让更多的老旧小区居民住上“冬暖夏凉”的节能房,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三轮试点”破难题

2008年,青岛首次启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当时,和其他绝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青岛也按照国家奖励政策给予一比一的配套资金,但资金缺口普遍较大。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第一轮试点主要面向原产权单位统一、经济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尝试通过“原产权单位出一块、居民拿一块、政府补一块”的方式筹资。

“实际上,青岛住房商品化改革时间较早,宿舍楼产权都已属于职工个人,其中又有很多房屋产权经过变动,不再属于原单位职工,原产权单位普遍缺乏出资意愿,导致居民要承担全部缺口资金,出资压力较大,造成改造推进困难的局面。”青岛市建筑节能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毅介绍说,因而在当时,每年仅能改造不到13万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改造需求。

之后青岛启动了第二轮试点——选择在市北区错埠岭一小区、李沧区邢台路周边社区约3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保温改造,资金来自财政投入。由政府买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居民资金负担重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政府投资项目手续繁琐、财政压力大的问题。此外在政府投资模式下,保温改造自上而下推进,难以体现居民的真实改造意愿。

如何平衡政府和居民的出资和权利、简化节能改造实施流程,成为当时青岛亟须破解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青岛市在山东省内率先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其实质是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改造成本的商业模式,多用于政府办公楼、商场、酒店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类的节能改造。基于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借鉴和创新,青岛于2014年在市南区善化路区域和市北区保儿东山小区展开了第三轮试点。

“与以往居民或政府主导的改造模式相比,青岛新的市场化模式在于强调政府、市场和群众的三方协作——政府、居民作为受益方合理分担资金,企业代表居民实施改造,居民自治发起改造的做法取得明显成效。”李毅告诉记者。在试点基础上,青岛陆续出台了多项配套管理文件,明确了实施流程、建设程序、管理体系、奖励标准等要点,在政策、措施、组织以及工作程序等方面为市场化改造模式的有序展开提供了保障。

“青岛模式”探新路

走进商水支路片区,路边的一排排老楼粉刷一新,在悦目的黄棕色衬托下,30多年的老楼再度焕发光彩。“老楼外墙贴上保温层后,冬天室内温度提升了3-4摄氏度,还粉刷了新涂料,好看又实用。”市北区洛阳路街道项城社区主任龚大伟说。龚大伟所说的变化来自于去年社区进行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老楼外墙贴上了6厘米厚的保温层,不仅冬暖夏凉,还能大幅减少燃煤消耗和粉尘排放。

如今,青岛已有为数不少的老楼“穿上新衣”,与此同时,“青岛模式”也得到广泛认可——通过三轮试点,确定了“政府引导,先干后奖,居民自治”的市场化改造新路径。详细来说,首先,政府“变补为奖”做引导,受益居民适度出资。政府将以往针对企业采暖成本亏损部分的“补贴”,变为鼓励企业参与改造的“奖励”,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改造市场。对于居民自有的门窗改造和超出政府奖励范围的费用,由作为直接受益方的居民承担,从而建立起政府和居民合理分担费用的筹资机制。

其次,政府投入由“一次投入”变为“先干后奖”。青岛实行“企业先行投资改造,政府后期分十年奖励”的投入方式,改造前期投入大部分由企业承担,从而可有效减轻财政当期支出压力,推动更多建筑的改造。同时,政府由一次性投入变成十年分期付款,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改造质量不好,就无法拿到预期的财政奖励,从而督促企业做好做优,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最后,发挥居民自治作用,由“替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改造项目由业主委员会或居委会首先全面征求居民改造意愿,按照物权法规定业主户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经所属街道确认后提交区级主管部门,区级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并统筹考虑居民意愿、建设年代、楼院整治和财力状况等情况,进行审核确认。经确认后,由业主委员会或居委会自行委托实施单位进行改造。

通过此路径,青岛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快速打开局面。2015-2020年,青岛累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约2700万平方米,按每户80平方米计算,受益居民约34万户。据测算,2700万平方米老楼改造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3.8万吨,减少碳排放36.7万吨、二氧化硫2200吨、氮氧化物2064吨、粉尘1316吨,综合效益显著。

日前,青岛市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此试点将成为推动青岛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转型、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新契机。作为创建绿色城市的重点任务目标之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也会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继续按照每年200万-500万平方米的改造规模推进,进一步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品质,也让城市继续向“低碳”方向迈进。

新建和既有建筑 “两手抓”

有专家认为,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建筑业要做到控增量、减存量,从建筑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既要保供给,又要减排放。如此看来,推动建筑行业减排、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建筑是绿色城市发展的一个直接载体,两者相辅相成。要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要在新建和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贯彻节能低碳绿色理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因此,在持续不断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同时,我市还在源头上进行控制——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出让的必要条件,鼓励建设高品质节能建筑。

在前不久印发的《青岛市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到,我市城镇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

“低碳、节能、绿色是建筑领域未来的一个不变的主题和发展方向。下一步,我市将在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同时,明确各类新建建筑的‘绿色星级要求’,全面提升我市新建建筑的绿色化水平,确保做到新建和既有建筑‘两手抓’。此外,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还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未来我们还将集中展示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向社会大众传递节能环保理念,从而共同推动‘零碳’时代早日到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时间:2021-04-20

上一篇:青岛实施法律援助 “全域受理、全域指派”

下一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