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创业者的创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本的裹挟改变企业成长的逻辑。创业者唯有“以变制变”,拥抱资本、借力资本、善用资本,把握大趋势、紧握创新要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创业的道路上迅速“出线”。
在5月7日举行的2021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各路嘉宾畅所欲言,讲述了大变革时代下创投逻辑的变与不变。
资本重塑创业创新的逻辑
与过去的创业路径不同,裹挟着巨量资本的新经济、新产业突破传统与束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重塑创业创新的逻辑。
“今天的创业,起跑即冲刺、开始即决战,背后都要有非常强大融资能力的团队才能够成功。”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创始人杨守彬举例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蔚来汽车、理想汽车,背后都裹挟着大量资本。在电商领域,拼多多的黄峥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乌云压顶的电商领域突出重围,也离不开背后创业“导师们”对他在资本运作、商业战略上的指点。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想成为一个头部企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更是需要大量资本的加持。“没有资本支持的创业,可能连舞台的中央、拳击擂台的中央都到不了就结束了。”
在这个更加激烈的创业竞争时代,资本是连续创业者们生存的重要根基。“很多创业者都是连续创业者,要么是连续成功创业者,要么是连续失败创业者。”杨守彬说,像美团的王兴,最终成功创立美团之前有四次不成功的创业,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也是第四次创业,但是每一次创业都有投资人重新给他们“开支票”。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同样指出资本对教育产业发展的“裹挟”。“资本把本来慢热型的教育,催生成了快热泡沫。”俞敏洪道出了教育产业在资本面前的纠结与机遇,“在资本进入之前,教育都是慢慢做,没有跑路,也很少扩张。资本的好处是会让教育领域加快成熟,会让科技和教育结合产生更好的产品,会让教育模式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会让教育均衡得以更好实现。”
技术驱动是不变的内核
变中总有不变。把握产业机会、坚持技术驱动,这是创业创新中不变的内核。
“着眼于大环境,创新创业者首先要审视产业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江晓娟认为,新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塑造新的发展格局,中国企业需要在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全领域参与全球化,提高全球共研技术比重,参与全球共生共制产品的制造。
鼎晖投资董事及行政总裁焦震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在当下的全球化中仍大有可为,“去年以来,九阳小家电业务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增长了三到四倍,其中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市场。九阳小家电业务的迅速发展仍依托于全球化红利,是全球化实践助力企业发展的生动案例。”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陈曦在会上分享了“碳中和”可以“邂逅”的产业机遇。他认为,在碳中和天平的左端,是工程化减排行业,如风电新能源等产业,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创业者的惯常思路。而在碳中和天平的右端,是工程化碳汇(吸收)行业,即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通过分布式的按需捕集,结合多路径分浓度综合利用,实现封闭式碳循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在陈曦看来,这些“碳中和”天平右端的产业领域都是创业者与资本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