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变化,特别是内在的、软实力的变化,需要时间的累积,但用对方法更为关键。2020年的今天,市委与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集体谈话并为51名干部送行以来,整整一年时间,一棒接一棒,连续四批共计513名专业实训干部已经完成或者正在上海 “取经”。
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发生。一年间,人的对接,打开了青沪互联的“窗”;一年间,平台搭建,架起了青沪互通的“桥”;一年间,合作频仍,牵起了青沪互信的“手”……时间甚至已经不足以度量这些变化的价值。在“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推动发展的常规动作的当下,赴上海专业实训的成效,它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持续影响,依然不断地打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
这一切如何发生?
在明确目标中破题。人们总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但实际上只要方向对了,就会更快地抵达目标。上海的长板众多,值得青岛学习借鉴的领域更是不少,但专业实训牢牢聚焦现代服务业,对着这一个城墙垛口“冲锋”。青岛的问题意识是,在新发展格局下,跨越南北、东西互济正在成为要素流动、结合的循环点,青岛瞄准“现代服务业”,正是借力上海现代服务业更大的产业辐射、更广阔的空间覆盖和更强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做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正是这一明确选择,让后续不断放大的事半功倍成为可能。
在迅速行动中起势。寻求对标不只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不仅靠激情,更需要行动。青岛向上海学习,专业实训队就是“尖刀班”,他们深入到上海的企业、高校、商会、协会等,深刻体悟实训企业的管理逻辑、上海发展生态的生成逻辑以及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传递“青岛之问”的“上海答案”。一年以来,共计四批513名专业实训干部“砺剑”申城,与枢纽型全球城市的频频互动,开放、包容、创新的上海特质,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青岛的城市品格;产业的协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与借力,也为城市在更大空间配置市场资源、寻求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构建平台中积厚。专业实训的成效要靠平台来累积,要靠平台来支撑,更要靠平台来放大。513名专业实训干部在上海的经历已经让他们成为“火种”,成为推动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但青岛并没有就此止步。通过一系列重磅平台的建立,青岛推动与上海的互动合作向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一年来,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上海市青岛商会成立大会、青沪企业家联谊会、上海企业家青岛行、上海“青岛城市客厅”等相继举办或启用,专业实训队在上海与青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青岛的窗口,很多企业家也看到了青岛二次创业的决心与行动。用平台思维打开双方深化合作的“泉眼”,换来了更多合作成果源源不断涌动而出。
专业实训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才能跑得快、跑得远。现在,第四批151名专业实训干部已经在上海这片热土开始了自己的那一棒。他们面对的是更好的基础,也承载着更深的期待。带着更清晰的方位感,更强烈的紧迫感甚至危机感,在新的发展语境之下,相信他们会在撬动青岛现代服务业进一步突破发展、持续跃升的进程中,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