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东步行街和延安三路交叉处,一座红色的全新建筑物显得格外亮眼。前不久,这个名为“红立方”的微更新项目正式建成并投用,甫一落成,便吸引了往来市民的关注。
远远望去,它由红色集装箱拼搭而成,其间嵌入大片落地窗,步入内部,上下两层约200平方米的空间内集合了党建、文旅、商业等多种元素,设有网格服务区、人才服务区、爱心驿站区、党史学习教育区、图书借阅区、咖啡(茶店)吧等。登上露台,便能以极佳视角一瞰整个台东步行街,在这里喝茶聊天好不惬意。投用后不仅提升了区域的消费活力,也推动了高品质步行街的建设。
所谓的“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相关探索,“微更新”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把某个角落改造成花园,而是拓展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可以说,“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
对于青岛而言,在经历了此前几年的探索后,今年微更新工作更趋于成熟和多样化。作为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和市办实事项目之一,我市今年实施“红立方”在内的25处城市微更新项目,预计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任务目标。
“今年我市微更新项目的一大亮点在于,不再局限于社区空间,而是通过扩大项目选址范围、增加项目类型选择,与智慧社区建设、老城保护更新利用、特色街区品质提升等项目结合,实现了微更新项目的多样性,进而惠及更多岛城市民。”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主任蔡普增告诉记者,与其他城市更新类型不同,微更新项目往往资金投入量不大,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品质提升效果,而且“微更新”与当前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进而需要不断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中开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路径。
虽然微更新项目资金投入不大,但由于数量多,资金来源仍是核心问题。今年,我市微更新项目除了政府助推之外,还引来了社会资本的关注。以红立方为例,其采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经营模式,前期建设成本由企业投资,相应的企业将通过五年经营权,实现成本覆盖和收益。
“在此之前,这块区域是长期被停车占用的边角灰色地带,商业氛围差,客流量少,红立方投用后将探索场所空间的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通过红色集装箱形式体现‘党建+时尚’的元素,后期我们将在这个空间内植入多种元素,增加其引流效应,将此处打造成又一个网红打卡地。”红立方主理人李博介绍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说到底,微更新的主体还是居民,因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邀请居民参与,让设计更有人情味和特色化。“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原则,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项目所在街道、社区居民、商户、专家等共同参与,探索微更新实施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模式,确保最终实施成果能够贴近民生所需、满足群众之意。”蔡普增说。
在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成基看来,微更新虽“小”,但格局须“大”,方能避免虚有其表。在“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居民的审美、需求,更多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考量日常所需。此外他建议,微更新项目最好与其他更新类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开展,实现有限资金投入后的效果最大化。
市人大代表、李沧区档案馆馆长赵蓉也持同样观点,她认为我市可以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引导微更新与其他更新行动联合实施。此外,她还提到各区市应该首先树立一两个典型示范项目,向外界释放“微更新到底怎么更新”以及“方向在哪里”的信号,改变以往城市更新的粗放式模式,进而利用微更新推动城市建设向高阶发展。
上一篇:加强党建引领 奋力争先创优
下一篇:商贸流通标准化的“青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