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踏出的每一步,都将决定一个城市的前途命运。
历史特殊的维度,决定了不平凡的开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之上,青岛步履铿锵迈上新的筑梦之旅。
“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青岛见行动。”一年来,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面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拉高标杆、事争一流,坚持实践实干实绩,在更高水平上“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勇当龙头走在前,争先进位谱新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
活力之城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青岛如何激活活力因子、如何构建活力体系?如何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如何实现双轮驱动?如何打造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年终岁尾,本报推出这组特别报道,分别从活力、实力、魅力三个维度进行观察解读,全方位记录展示青岛一年来的前行足迹,深度解析开创新局面的“青岛密码”。
2021
年终特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城市的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和内生动力。
开放、创新、改革、关键人,是青岛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青岛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凭借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事争一流的锐气,不断战胜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
青岛的“活力因子”被充分激活,“活力体系”加快构建,“活力生态”愈发丰盈,“活力指数”不断提升——一座生机勃勃的活力之城款款走来。
开放,始终立于前沿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吃“开放饭”成长起来的青岛,历来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与窗口,是对外开放坚定的实践者、受益者。对外开放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动力、活力的重要源泉。
今年以来,青岛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外贸外资突破发展,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升,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角色不断凸显。
作为一座开放成就的城市,外贸在青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今年以来,青岛外贸逆市上扬,表现相当“稳健”,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10月20日,《中国海关》杂志发布了由海关总署评选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共有297座城市纳入外贸竞争力分析,青岛排名全国第十一位、山东省首位、北方城市第三位,实力彰显。
今年以来,青岛外贸逆市上扬,不断刷新历史。
1-11月份,青岛实现货物进出口7734.3亿元,增长35.7%,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13.7、1.1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均居计划单列市第一位。有望在全年突破8000亿元,在青岛外贸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的突破。其背后是青岛贸易主体、市场活力、实力的不断提升。今年,青岛新增进出口企业1051家,拉动进出口增长17个百分点,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突破2.1万家。青岛的国际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大,有进出口业务往来的国家(地区)增加到228个。
活力四射的青岛,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46个,开工运营率61%。其中,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达到367个。今年全省认定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青岛占4家。
开放的本质,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青岛国家战略叠加,汇聚了多个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这些平台已经成为青岛,乃至山东、全国汇聚、配置全球要素的“流量入口”。
7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行。峰会释放出中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而“舞台中央”的青岛,又一次成了“宣示地”,又一次站在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今年以来,青岛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取得积极进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迈出坚实步伐。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承担106项国家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眼下,面对RCEP即将生效的新机遇,青岛方方面面正在提前研判、主动对接,围绕深化与RCEP成员国开放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实践,稳妥推进重大政策措施试点,努力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打造贸易便利、服务开放、投资自由、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强的RCEP经贸合作示范城市。
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是青岛的底色和城市基因。青岛对外开放能级的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第一动力“给力”
创新是时代发展永恒的主题,是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谁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谁就占得了先机。
今年以来,青岛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方面再加码,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成为青岛的活力源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质量,是一座城市的创新力的主要表征。
今年以来,青岛有7批共计6306家企业通过评价,同比增长19%以上,数量居全省首位。预计今年高企总数将突破5400家,增长23%以上。年内新增上市高企9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36家。40家企业上榜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4家青岛企业,彰显了青岛头部科技企业的绝对实力。
这些“创字号”企业,勇立科技创新的潮头,敢想敢为,成为青岛科技创新最强有力的“生力军”,不断为城市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贴地飞行”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青岛即发集团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技术具备不用水、不用化学助剂、无污水排放等优点,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十大颠覆性技术之一;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创的新型化学炼胶技术制备的“液体黄金”橡胶复合材料打破轮胎行业滚动阻力、耐磨性和抗湿滑性不能同时兼得的“魔鬼三角”定律,被业内誉为橡胶轮胎领域“第四个里程碑”式原始创新技术;
……
科技创新原本就是青岛的一块“长板”,今年以来,在各方努力下,建机制、育生态,长板愈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青岛科创频频迎来“高光时刻”——
12月10日,10项影响社会、改变生活的颠覆性技术、前哨科技和场景美学类创新产品发布,其中有4件来自青岛企业,集中展示了青岛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成果。
11月24日,《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发布,青岛位列“科创领军城市”全国前十名,再次进入全国科创城市排名“第一梯队”。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青岛12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体现了青岛特色产业的前沿水平,凸显了青岛企业科技创新的实力。
11月2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准与理想标杆》发布,和去年相比,青岛排名上升5位,至第10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的“头部梯队”。
10月26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海洋科技指数,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仅次于洛杉矶。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青岛作为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仅有3个代表之一参展,充分展现了岛城在前沿科技、颠覆性创新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青岛位列全国第10名、全球第53名。
……
青岛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涌现,创新引领发展引擎轰鸣。
改革,蹚出“新天地”
改革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最强动力、最大元素、最活源头。
青岛坚持把改革作为所有工作的方法论,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工作中找问题、在改革上找出路,以改革“冲击钻”,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搞活一座城”。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青岛把更多精力聚焦到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来,聚焦“关键穴位”,奋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清障开路,以重点问题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大力实施“十大改革突破行动”,推出185项改革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的改革引领作用。坚决担起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加快推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级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合示范区争取国家部委27项政策先行先试;青岛自贸片区勇担106项国家试点任务,总结形成143个创新案例,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以改革为引领,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经成为青岛乃至山东最为“活跃”的区域,已经成为改革的重地、开放的高地,以及敢为人先谋发展、再立潮头创奇迹的先手棋。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出“不见面”“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特事特办”等特色服务,推广“一事全办”“一业一证”等新模式,为市场主体培植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截至今年10月,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89.5万户,同比增长9.8%,发展信心和活力不断增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青岛把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在深化功能区改革方面,建立功能区与所在区市、周边功能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激发功能区发展活力。效果立竿见影。今年前三季度,全市24个各类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同比增长20.7%,经济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国企改革方面,启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1-10月份,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营业收入5773.2亿元,利润总额45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2%、14.4%,发展势头强劲。
在金融综合改革方面,加快探索金融创新,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城市,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全省首笔碳中和贷款、全市首笔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成功落地,青岛成为七大类金融牌照齐全的城市。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税收178.2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超过十分之一;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5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北方城市第二位。
当前,青岛正积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聚焦国家赋予青岛的重大改革任务、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改革试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努力推出一批创新举措、突破一批瓶颈难题、打造一批改革亮点,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蹚出新路,为城市永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搞活人这个核心要素
所有的事业,人都是核心要素。“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
今年以来,青岛深入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实践实干实绩鲜明导向,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选优配强“领头雁”,树立“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实践实干实绩鲜明导向。
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敢于担当、勇于斗争,以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事争一流的锐气,提高站位、拉高标杆、拓宽视野,聚焦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状态,努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努力开创青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青岛坚持在火热一线、吃劲岗位锤炼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广大党员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今年2月,市派第一轮乡村振兴工作队任期结束后,市委组织部继续抽调120名干部,组建20个市派第二轮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平度市、莱西市20个经济相对薄弱的镇街、120个新村,工作队成员兼任帮扶村第一书记。
选派干部赴先进地区体悟实训,是青岛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部署、创新之举,对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助推青岛创新改革,扩大城市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年来,青岛已选派7批次1007名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5批次594名干部赴上海专业实训。作为“取经人”,他们放下身份、换位思考,挂起职务、当起职员,触摸深圳创新之脉,感悟上海发展之魂,市场化、法治化意识持续增强,淬炼了建设青岛的真本领、硬功夫。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000多万青岛市民是青岛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敢于追逐更大梦想的坚强后盾。青岛创新开展“三我”活动、“三民”活动、“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活动、“倾听与商量”协商工作、“建言青岛 美美与共”我为青岛发展建言献策工作等,听取来自人民群众的呼声,深化政民之间的有效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市民信任、得到市民支持,凝聚了广泛共识,团结了广泛力量,扩大了城市“梦之队”的向心力、战斗力。
遵循“活力逻辑”,构筑“活力体系”,激活“活力因子”!找到“活力密码”的青岛,正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一个愈发令人向往的城市愿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