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一座城市的自我进化之路。
今年是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市政协委员认为,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政府、产业、空间运营、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协作行动,需要全市上下加强整体性和协同性,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积极导入新兴业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传承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
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在城市有机更新中通常运用市场化机制,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实施多主体合作开发。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建议,鼓励以发行债券、成立基金等形式推进社会化融资,引进实力雄厚、知名度高,在老旧城区改造、城市更新、产业导入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促进社会资金良性流动,提升城市更新运营效率。
市政协委员、少海汇创始合伙人廉景进认为,在城市更新实施路径上,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青岛有雄厚的智慧住居产业链基础,孕育了海尔、海信、少海汇等一大批物联网、智慧家居领域头部企业,相关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城市更新案例。”廉景进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市场运营主体与市属国企和区属平台联动的更新模式,让社会力量与国资平台更好地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城市可持续更新和发展。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更新改造,发挥其全产业链、全专业优势,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支持。
实施重点片区突破,“连片”活化老工业区
市政协委员,青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元斌认为,可借鉴上海经验,实施重点片区突破,围绕胶州湾东岸历史街区,强化后期运营的策划和管理,多种举措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围绕老四方、楼山后等老工业区,加强更新用地的产业策划,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实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加快周边市政配套更新,保障创新型产业、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供给总量和低成本空间供给,促进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发展。
“胶州湾科创新区处于中心湾区东部城区的地理中心,是链接、提升北部城区能级的龙头项目。目前该区域采取的划片开发、各自规划并不利于长期发展。”市政协委员、青岛天安科创城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绪亭建议,以“连片”模式活化胶州湾老工业区,通过产业创新带动区域价值挖掘。对于新区产业集群转型,需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设计、孵化、中试等创新型产业功能,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产业前瞻、品质高端、功能复合、智慧共享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增加身边最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温度”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还包括传承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应当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尤其要关注城市独有文化景观、城市特色文化内涵、城市主要文化要素的保护和传承,形成科学、弹性、开放的城市空间保护体系,讲好城市故事。”李光全以青岛里院更新改造为例阐述了他的观点:青岛里院更新中,传统意义上居住的功能必然会被淡化,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如何将现代意义上的科教、创新、文旅等业态注入后,使之呈现出与其他区域完全不同的体验感,实现迭代更新、空间再造。
20年前,市政协委员、青岛盛世闽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加银从福建老家来到青岛创业、安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攻坚行动”,让他对青岛这个第二故乡有了更多期待。“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不缺钢筋水泥,最缺的是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就像人们提起福建时,常常想到的肯定不是高楼林立,而是带有福建特色烙印的土楼以及美丽的厦门鼓浪屿。”吴加银表示,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百年街区,要体现百年街区的文化个性;在保留百年老街的整体风貌基础上提升建筑品质,增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百年街区实用功能,使百年街区具备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
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市民身边最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温度”。市政协委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李沧分局局长胡雁调研中发现,部分配套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或改变用途挪作他用,无法起到应有的配套服务作用。“建议借鉴西安、南京等城市做法,制定青岛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办法和细则,明确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更好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宜居宜业宜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