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要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
一直以来,青岛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此;面向未来,青岛要不断进阶、迈向更高能级,更离不开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青岛擘画的蓝图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作为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进一步明确着这座城市前行的路径、奋进的逻辑。
改革开放走过40多年,时至今日,青岛面对的是在“深水区”求突破、在“无人区”闯新路。如何更充分地发挥青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如何通过更深层次改革激发新活力,如何用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一道道全新的课题,需要青岛用果敢的探索不断给出“最优解”。
战略节点
开放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青岛的战略节点作用,则是这一优势得以充分彰显最核心的战略选择。
过去的一年,青岛重要开放平台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上合示范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65亿元,同比增长61.8%,区内贸易主体累计集聚1700余家;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形成了一批覆盖广、收效好的制度性创新成果,29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青岛市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跨越八千亿元大关,达到8498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9位……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逆流,我国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于青岛而言,要发挥战略节点作用,就必须在新一轮的开放进程中不断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系统推进。
推动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落实“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四个中心”功能,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发挥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推动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每年推出30项含金量高的制度创新成果,做强大宗商品交易功能,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
抓住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进贸易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合作,提高对外投资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强力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滚动推出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主体突破2.5万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
持续放大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提升重大展会平台国际影响力,争取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青岛。
沿着这些维度,持续不断地扩大开放,将有力地塑造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节点地位。
一个站位更高、视野更广的青岛,才能在开放的大棋局中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国际门户
以国际视野创新谋划拓展国际开放通道、打造国际交通枢纽,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重要举措。
去年2月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赋予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发挥国际枢纽海港作用”等重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主轴7走廊8通道”的“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链接青岛,标志着青岛枢纽定位从全国枢纽向国际枢纽跨越提升。
“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市党代会提出的更为明确的建设方向。
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重点,建设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按照《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我市将以“补短板、疏瓶颈、强骨干、优衔接”为重点,适度超前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22-2024三年间将集中攻坚重大交通建设项目21个。通过实施上述工程,青岛将加快构建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联通长三角、西进辐射沿黄流域、东出日韩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支持青岛港打造国际枢纽海港。2021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排名全国第四;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箱,排名全国第五;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稳居沿海港口城市首位。今后,将在沿黄流域布局更多内陆港,与日韩等境外港口“多港联动”,增强航运集疏运能力,大力发展国际货物中转、集拼等业务,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
提升胶东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功能。2021年8月,山东省内首个4F级国际机场胶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乘势而上,要充分发挥胶东国际机场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垂直零换乘”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强同铁路、公路、海港的战略协同、资本合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提升对半岛区域客货源的虹吸效应,着力打造“陆海空铁邮”集成发展的多式联运中心。未来,将新开、加密国内外客货运航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中转口岸。完善“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打造“四网五向”铁路交通网,推进胶东半岛铁路公交化运营。
着眼于全球互联互通水平和辐射能级,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既是国家层面的枢纽蓝图,也是城市顶层空间规划推进的新战略,对今后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功能空间等都是一次新的机遇。
向深处改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优先推动那些有助于增长阶段转换、新动能加快形成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一年,青岛完成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市属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机制。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新登记市场主体30.1万户,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新增上市公司15 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600亿元,直接融资1317亿元。
眼下,青岛进一步明确,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在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数字青岛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推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举措,构建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营造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的浓厚氛围。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机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大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效应,加大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数字人民币等创新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市党代会部署要求的这些重点领域改革,将有助于打通生产要素流动梗阻,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灵活性,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青岛在城市经济“竞速”中赢得发展先机。
一流环境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高质量产业都是处在产业体系的顶部。“花落何处”,取决于所需要的地方性要素粘性在哪里形成。而这种要素粘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或“营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营商环境就是城市发展的“先手棋”、释放活力的“稳定器”,也是一场城市间持续进行的“同题考试”。
2020年,青岛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11位,较上年提升8个位次;2021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9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2%,市场活力稳步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着眼未来,市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岛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精准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码通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强化政策服务供给,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滚动推出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升级“政策通”“融资通”平台,让企业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蓝图已经绘就,只有将各项工作抓在手上、干到实处,才能蹄疾步稳,擦亮青岛营商环境底色,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改革开放带来澎湃动能,我们也一定能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不竭动力。
下一篇:青岛设分会场收听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