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更加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它塑造并彰显一座城市的“个性”,涵养丰富独特的形象气质,从中,能够看到城市被激发的活力与创造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的青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壮丽图景中,有关城市“个性”的观照与描摹被施以前所未有的重彩。“建设艺术城市,让人文青岛享誉世界”首次写入报告,明确地将艺术与城市“绑定”,赋予了人文青岛“大写”的愿景。“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建设目标定位,则传递出青岛致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信念与决心,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
文化发力于无形,正以其强劲的包容力、传承力和辐射力更新市民生活,重塑人文风尚,迎来一场内外兼修的城市嬗变。2022年或将成为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开端:文化青岛的“个性”挖掘、彰显与塑造全面开启,一座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以更具“个性”的面貌,向世界开讲她的魅力故事,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将随之跃升。
以高品质的艺术个性 感召与凝聚
全球领先的艺术市场资料库Larry's List不久前评选出“建议纳入2022年旅行目的地的14家美术馆”榜单,2021年8月才正式开馆的青岛西海美术馆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美术馆。
榜单中,青岛与美国的纽约、法国的阿尔勒、日本的直岛等世界级艺术名城一道,成为推荐给全球范围内艺术与旅行爱好者的出行目的地,使青岛这座城市以鲜明的艺术形象立于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完全在意料之外的殊荣的取得,让人们看到艺术之于一座城市的价值与意义。
一座辉煌并被人赞叹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定闪耀着文化的光辉,唯有文化的滋养,城市才会元气充盈、容光焕发,呈现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如同古根海姆之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西海美术馆以及它所在的西海艺术湾也将作为青岛的一处艺术胜地,为城市的当代文化形象代言。未来这座城市会有更多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西海”崛起,以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感召并凝聚来自世界的志同道合者。
围绕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艺术城市,让人文青岛享誉世界”的发展目标,青岛“电影之都”“音乐之岛”“戏剧之城”三大艺术品牌的提升计划已初露端倪——青岛将做强“青岛出品”,做优“青岛摄制”。大力发展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产业载体,加快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影视产业集群。青岛将推动城市音乐厅、音乐公园、音乐特色街区建设。培育和引进高端艺术人才。打造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谭盾音乐周、凤凰音乐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会品牌。青岛将鼓励国有和民间院团打造彰显城市风格、展示城市气质、体现城市精神的原创精品,培育引进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并持续办好国际戏剧学院奖、儿童戏剧节等重点节会活动……与此同时,青岛还将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特色艺术园区等一系列艺术新地标的培树,多层次、个性展示青岛文化形象。
当高雅的艺术、新潮的剧目、先锋的作品、前沿的“对话”争相在这座城市创造、登场,良好的城市艺术形象与品牌就会像磁铁,吸引来自全球的居民、游客及文化艺术资源向城市聚拢,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生态培育需要时间,更需要持续的定力,而一座正在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希望通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获得适宜城市发展的优良环境与氛围,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更重砝码。
以鲜明的历史文化个性 传承与创造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指出,“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级城市定位,文旅占据两席,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在2022年迎来历史性突破。市党代会报告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更加鲜明”这句“总要求”背后,一场文旅融合的传承与创造大戏已经拉开帷幕。
以上街里·银鱼巷为代表的老城老街不断有新业态入驻、回归的人群中更多是年轻人的面孔;以中山路、大鲍岛为代表的青岛历史城区,在“五一”到来之前迎来历史性的华丽转身,总投资40亿元的72个项目集中开工;赵太侔故居即将重建与“大学”和戏剧的连接,王统照故居完成违建的清除……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位列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八大攻坚战之首,曾经凋敝的老城正迎来新一轮复兴的热闹,重振老城活力的决战在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保护修缮、全新业态导入等领域全面打响。
几天前启动的“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公布了“融合万方—八大关”“走近里院”“走近一战遗址”三条“丈量之旅”主题线路,将50余处青岛市重点文化遗迹及文博场馆纳入其中,也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以及在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三方激荡中应运而生的千余座历史建筑“富矿”,再度回归大众视线。
如何把老城“存量”,转化成“流量”,继而再转化为“留量”?在市文旅局的未来规划中,“文旅融合”成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中的一个关键词。未来五年,青岛将坚持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加快推进1条主街、12个文化区、24条特色老街、30栋百年建筑、60处名人故居、365个里院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深入挖掘老城区历史建筑文化、名人故居文化、节庆文化、老字号文化等内涵,更新迭代老城区文旅业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设计经典旅游线路,丰富大型文旅活动,争取2023年底前入选中国申遗预备名录和山东省5A景区创建名单。”
与此同时,作为青岛个性优势的工业文化遗存,其保护与利用也将成为重中之重。青岛啤酒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和纺织谷等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价值将进一步放大,构筑起百年工业文化长廊。
以产品的个性化供给 共享与普惠
进入一张电子阅读地图,就能随时随地获取市南辖区内225个阅读场馆的实时信息,串起市南区10分钟阅读圈。225个场馆的阅读场景多元,涵盖了市级中心馆,区级总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啡阅青岛”服务点、智慧书亭、实体书店、朗读亭、社区书屋……这张赶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公布的电子阅读地图,是青岛创新全民阅读服务方式的又一次个性化尝试。它让市民更便捷地获取和分享图书。
“扩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市党代会“报告”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扩大”“改善”和“优化”,未来很快就将见到实质性的成果。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新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将陆续落成,拓展青岛文化新地标;图书馆总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城市书房、新华书店“五位一体”的阅读设施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必须提及的是,这将有效地弥补青岛在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方面的历史欠账。要构建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生态,增强城市软实力,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则是基础与前提。
“互联网+”对于文化内容和形式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革新,也将伴随以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线上服务内容的创新和延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并已开始呈现新的趋势和进展。
几天前青岛市美术馆的AR导览眼镜正式投入使用,佩戴“眼镜”,艺术品和艺术家的背景与资料通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沉浸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美术馆浓厚的艺术底蕴与科技的交融中体验全新的互动参观方式。无独有偶,一项数字技术也将融入复兴中山路街区的“大业”中,在西部老城区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游、历史可穿越”线上线下交融的场景体验。
随着用户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持续旺盛、多元个性的需求,未来的文化创新可能会集中在以线上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线上线下联动交融的产业优化升级等领域。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已经制定了实施计划:未来五年将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探索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青岛“文化云”,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实效性。
上一篇:促销“花样多” 首店“开业忙”
下一篇:新玩法“解锁” 特色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