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青岛市对口援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自2019年7月入藏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根据鲁藏两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产业援藏、民生援藏、生态援藏、智力援藏开展工作,确定了“融入融合、深情深耕、自立自强”的工作理念,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03亿元,实施了44类384个项目,有力助推了桑珠孜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深入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采访,以期透过产业、民生、文化三个层面,展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及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的工作生活情况。
从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从水准零点到海拔3860米,从黄海之滨到青藏高原,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即将“跑”完援藏接力中属于他们的这一棒。
“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3年来,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把桑珠孜区当家乡,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一段令我们终生难忘的经历。”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刘存东饱含深情地说。
“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是一个讲政治、顾大局、务实团结的团队,进藏后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开展了深入调研,三年来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有力助推了桑珠孜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桑珠孜区政协主席蒲晓彬的话代表了当地干部群众对青岛援藏组的高度认可。
自2019年7月入藏以来,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先进集体等多项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11月,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作为山东省的唯一代表接受国家发改委考核组考核,得到充分肯定,获得优秀考核等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入藏3年来,聚焦产业援藏,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变‘输血’为‘造血’,有力夯实了桑珠孜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刘存东表示。
从桑珠孜城区出发,驱车一路向东40余公里,就来到了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青岛援藏组来到桑珠孜区时,正值国家政策调整,西藏光伏产业划为红色限定区域,园区发展遇到同质化竞争、部分项目停滞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深入调研,青岛援藏组提出将原“光伏小镇”和“光伏+生态设施农业”产业园整合提升,建设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的规划,得到日喀则市委常委会的肯定。同时,青岛援藏组在园区投入1.75亿元集中实施了青少年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园区生态提升、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促进园区设施进一步完善。由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引进、目前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光伏+储能”综合示范项目就坐落在园区内。
“该项目由山东水发集团投资建设,一期总投资4.5亿元,建设配备50兆瓦的光伏系统和10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设计年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商务局副局长、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明港介绍,项目采取“白天发电、部分储能”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西藏地区电网脆弱、消纳受限的瓶颈。项目已于2020年12月24日并网发电,为日喀则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可靠电力供应,对西藏电网调峰、调频、调度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各方保障,山东省第九批援藏中心管理组和青岛援藏组成立了工作专班,强力推进。从2020年6月15日签订投资协议,7月15日全面开工建设,11月30日项目建设完成竣工交付,12月24日完成全容量并网发电,仅用半年时间就顺利完成,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并网发电”的“青岛速度”。
整个项目占地1646亩,一眼望去皆是密密麻麻的光伏板。如此大面积的土地,除了用来光伏发电外,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青岛援藏组与山东水发集团一起,在铺设光伏板时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将离地间隙加大,“我们将在光伏板下方种植当地特色中草药,不仅能够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而且光伏板还可以为农作物有效遮挡过强的光照。”张明港介绍,希望通过“农光互补”模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税收约500万元,能够有效带动就业,项目土地流转每年可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增收近30余万元。除此之外,项目还带来了丰厚的社会效益,根据测算,每年可节约3.06万吨标准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47万吨。
“下一步,山东水发集团还将投资约7.5亿元,继续推进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打造西藏首个新能源基地。”张明港说。通过项目带动,2020年桑珠孜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1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1年实际到位资金再次突破,达到15.8亿元。
除了“光伏+储能”综合示范项目,农产品加工是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的重要产业。园区内规划了一期约450亩,集青稞种植、加工、研发、展示、销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青稞全产业链基地。
青稞在青藏高原有3500年的栽培历史,日喀则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这里青稞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研发和生产都具备一定的基础。”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副领队,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成君介绍,青稞产业集群是西藏唯一入选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是西藏的第一产业,2020年日喀则市青稞产量达40.02万吨,占西藏自治区青稞总产量的48.1%。
如何把西藏的第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是青岛援藏组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通过深入调研,针对青稞的种植、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青稞产品品牌打造、青稞产品市场拓展、青稞文化挖掘等方面问题,青岛援藏组提出实施品牌共建和市场共建,突出一个产业,打造青稞全产业链基地。
为更好地挖掘青稞产业的潜能,青岛援藏组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和青岛的技术优势深度结合,积极对接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青稞产业化研发实验室,在日喀则、青岛两地联合联创,推动青稞产品研发升级。短短一年时间,已经研发出青稞植物基饮料等多款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青稞产业向高值化、功能化、健康化的方向高速发展,让青稞产业走向世界。“现在青稞冰激凌、青稞气泡水已经研发成功,今年有望上市。”王成君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日喀则的特色产品翻山越岭“走出去”,青岛援藏组依托青岛邮政集团,在青岛每个区市建设1-2个高原特色产品体验馆,形成了“电商+邮政品牌+西藏特色”的全新生态体系,构建“从世界屋脊到海拔零点”的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青岛辖区内已建成15处高原特色产品体验馆,打通青稞产品到内地市民家中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青岛援藏组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大做强西藏第一产业的同时,立足地域实际,在特色产业打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突出“一乡一业”发展,打造产业特色小镇。以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为中心,辐射桑珠孜区各乡、街道,青岛援藏组累计投入3000万元推进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发展,土豆小镇、萝卜小镇、西瓜小镇、青稞小镇、林卡旅游小镇等初具规模。
2021年4月13日,桑珠孜区乡村振兴学院正式开班,这是西藏第一所乡村振兴学院,总投资1060万元,全部为青岛援藏资金。“截至2022年5月,青岛援藏已投入3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振兴领域培训,组织400余名党员群众、合作社骨干开展了蔬菜种植、桃树种植、藏毯编织、合作社规范化发展、财务等技能培训,从中选取组织120余名乡村振兴骨干赴青岛、青海果洛开展交流学习。”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财政局副局长、日喀则市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高级会计师周斌说。通过乡村振兴学院的培训,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8年、2019年的时候,村里人均年收入基本上只有两三千块钱,经过在乡村振兴学院的学习培训之后,掌握了合适的技术,去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4000多元了。”桑珠孜区江当乡郭加新村支部书记旺珍的话就是最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