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市总工会

当前访问量:

海泊路:300米一窥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奥尔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写道:“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在海泊路63号广兴里,76岁的吴金霞用手抚摸着百年里院的门廊砖墙,回忆它们昔日的丰姿媚样,往日在这里生活的点滴,像是潮水般奔涌而出,她红了眼眶。“小城故事多,小院儿也一样,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吴金霞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周都来走一走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这里的变化。看到过去破旧的民居房被保护性修缮,变成敞亮的历史文化街区,她感慨万分。

广兴里所在的海泊路,可以说是青岛最先启动老城更新的路段。2020年5月,广兴里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它像一粒益生菌,注入更新改造的系统,不断发酵。短短两年,这条300米长的海泊路(东至芝罘路,西至中山路段)便得以焕新重生,先后集聚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可以体验国潮的荷田水铺等30多个新业态。

时间推至百年前,这里曾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是青岛繁荣商贸业的“摇篮”,亦谱写了一部“初代青岛人”130年的创业史。“密密匝匝全是人,动静(叫卖声)映(吵)得慌。”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旧时的大鲍岛烟火气十足。

海泊路往日的繁华,从李学娟的回忆里可见一斑。“临街的门头都是门市部,里面加工,外面售货。房间里有个小楼梯,直通二楼,用于生活起居。每到物资交流会时,售卖的帐篷从芝罘路一直搭到中山路,家具、衣帽、服装、鞋袜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来采购的市民把道儿挤得水泄不通。”70岁的李学娟原来住在海泊路24号,这个里院有个吉祥的名字——北裕兴里。李学娟回忆,当时她住的这个院子,临街有铁匠铺,对面是个五金厂。“后来公私合营后,有些商铺就变成住家户了。”

如今,李学娟所在的里院已经入驻知名红酒品牌帝力氏,将搭建一个集红酒贸易、培训、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平台。对面的里院被开辟为X—FAT&ware.House,主打国潮设计和个性化定制,还推出“国货青岛”品牌,围绕文化再创作,生产青岛文化相关产品。除了临街店铺外,X—FAT&ware.House还在二楼开设了工作室、手工作坊,店铺内展示的服装、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都在这里完成,形成一个从前端创意设计到后端制作、展示、销售等全链条的产业平台。李学娟印象中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以新的方式回归,百年大鲍岛开始蒸腾起烟火气。

当然,“市井生活”的回归是建立在对城市历史肌理修复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修旧如旧,我们运用‘室内隐蔽、室外可逆’的手法,把原有民居建筑内部进行小尺度局部改造,适合商业经营,外立面则大面积恢复原有清水砖墙,并借鉴德国现有历史建筑的色彩风格,实现街区外立面多变性、相邻建筑有色差的基本面。”市北建投集团历史片区项目前期规划部负责人徐坤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呈现原有街区肌理,项目团队还通过创新铺设方法还原海泊路原有车行道、人行道;窗户保留木窗结构,在内侧增加铝合金窗框和双层玻璃保温,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兼顾舒适性。

除此之外,诸多“封存历史”的细节也透露出更新者对历史的敬畏,让人感动。在广兴里,入口处的旧黑板被玻璃封存,上面的字迹若隐若现;在易州路广场,两侧的高墙均为老里院的旧墙,其中一面墙上,原来住户的窗户得以保留,木框经过风雨的侵蚀已有了裂纹,窗扇上有的玻璃已经破碎,有的玻璃则糊着旧报纸,原汁原味的呈现勾起人满满的回忆。

漫步海泊路,过去与现在的双重映像在这里交织,强烈的新旧对比让里院的前世今生得以勾连,历史也因此而生动、鲜活。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时间:2022-07-06

上一篇:推动邮轮旅游发展 服务城市重大战略

下一篇:争创文明典范城市,青岛全城“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