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有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中,97.5%已建立党组织。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在58个重点项目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参赛企业6万余家,参赛职工1500万人。
“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学习平台”累计培训职工超1亿人次。
30个省级工会配备44名产业工人兼职副主席。
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
……
日前召开的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展现了这项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
2020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启动第3年,这一年被确定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一年来,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各级党委、政府、工会和各相关部委扎实推进,出台了一项项政策举措、完成了一个个目标任务、实施了一次次探索创新。
这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正在更广泛地惠及广大产业工人,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彼时,在工厂车间忙碌着的产业工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项改革意味着什么。
时至今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已经出台相关制度文件50多个,全国总工会出台相关制度文件20多个,每一项都致力于细化落实改革中确定的举措。与此同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被不断引向深入——
思想引领:连续3年下达产业工人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发布年度“大国工匠”“最美职工”等典型人物,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建功立业:2020年,全国共组织国家级一类大赛10项,国家级二类竞赛73项,涉及职业(工种)197个,基本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窗口、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多层级岗位练兵比武为基础的技能竞赛体系。
素质提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学徒制培训、高技能领军人才境外培训计划等,2020年开展补贴性培训2700多万人,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53.8万人。
地位提高: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加大技术工人表彰力度,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产业工人在党、人大、政协、群团组织的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队伍壮大: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2020年和2021年高职计划共扩招200万人。同时,货车司机、快递员等八大群体入会和百人以上企业建会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全国新发展八大群体工会会员874.3万人,23万家百人以上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
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有13个省(区、市)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8个省(市)由省委常委担任组长的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领导)小组;14个省(区、市)将改革工作纳入省(区、市)党委政府考核项目;17个省(区、市)的下辖区县将改革工作纳入区县党委政府督查考核项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各有关单位纳入本单位“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工作着力点、突破点、关键点。
这些成绩都为落实改革举措提供了保障,为推进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备受产业工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愈发凸显。
2020年1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根据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启动了一项全国性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地方和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采用全面试点和项目试点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重点、破解难点,首批安排了包括省、市以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13个单位。
其中,6个单位进行全面试点,重点围绕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和队伍壮大等方面进行探索,聚焦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7个单位进行项目试点,着重针对改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试点,包括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等。
开展试点工作不仅是改革抓手,更是重要的改革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各试点地区和企业高度重视,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党政工作重要日程,召开专题会议,组建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责任单位,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确保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开展试点一年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全面试点地区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地方发展总体布局,把改革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全国总工会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各级工会积极推进,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在规划制定、政策出台、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考虑、适当倾斜、协同推进,形成党政领导、工会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一年来,试点在推动重点难点工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的试点单位探索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党建带工建促产改;有的试点单位充分发挥工会、行业协会作用,搭建跨区域、跨领域的业务、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促进行业技术整合、系统和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优化;有的试点单位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努力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有的试点单位改革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有的试点单位完善劳务派遣工管理机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等。
按照示范、引领、突破、带动的要求,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产生,以点带面不断拓展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其中省级层面试点约350个,地市级及以下试点超过1200个。
江苏是产业工人集聚大省,现有产业工人2300多万人。2020年,江苏被确定为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地区。
随即,一场自上而下、覆盖全省的改革行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省委连续3年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2020年将这项工作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并出台40项配套文件、明确400多个主要政策点;省市县均成立产改联席会议,省级层面选取5个设区市、110家企业先行试点,带动市县785家企业参与。如今,“工人至上”理念在江苏全省蔚然成风,实现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以上。
与此同时,这场涉及产业工人的改革席卷黑土地和川西平原。
在黑龙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成为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活力的重要抓手:聚焦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这一核心任务,在全省开展劳动、技能、创新、节能、安全“五个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留住适龄劳动力资源,破解企业用工难和技能人才老化问题,以齐齐哈尔市为试点,由市总工会牵头推广“人教岗”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保障。
千里之外的四川成都,则实现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包括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限制;市场化运营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成都工匠学院,每年免费培训超过50万人次;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功能复合的高品质生活社区,建成首批40个示范性产业社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引导产业工人与城市一同发展、建功立业。
在首批试点的13个地区和企业中,类似的经验不胜枚举。各试点单位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各自实际,为努力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积极探索创新。
——中国中车集团探索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推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在国家确定的5个技能等级基础上,为技术工人增设5个发展层级。
——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了四级四类人才管理模式,应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务、职级、专家”三条职业发展通道互通等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甘肃金川公司实施一线工人代表参加公司党委全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安委会制度,并建立以铸魂引领、优化职业发展空间、科学维权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工人发展成长机制。
——山东豪迈公司提出“合伙合作”的公司治理模式,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吸纳优秀职工入股,有20%的职工成为股东。
——浙江宁波舟山港、河北曹妃甸港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把联盟拓展到港口行业13家骨干企业。
——广东省作为完善劳务派遣工管理机制的试点,积极推进劳务派遣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将劳务派遣工等重点群体纳入工会就业服务范围。
在试点单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加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之中,从一个个样板,变成“满园春色”。
这项重大改革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日前,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与首批试点不同,此次全部采用项目试点方式,围绕改革的五大任务确定11个项目,针对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试出方向、试出成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新的积极进展。
来源: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