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市总工会

当前访问量:

六大板块!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公布→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7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有关情况。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新闻发言人李丽,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邹杰,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恩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工匠是具备精湛技艺、追求极致品质的专业人才,以工匠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技术落地的实操者、工艺突破的创新源、产业升级的“技术脊梁”,他们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注入中国制造,标注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厚度、高度和可持续度。自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设立“7.26”青岛工匠日以来,我们共同见证了工匠精神在岛城大地生根发芽,工匠人才硕果累累,特别是去年9月,许振超荣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职工创新创造成果在生产一线竞相涌现,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初见规模,驱动岛城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起势,向高端制造业名城加速迈进。


2025年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聚匠心 强品牌”为主题,聚焦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聚焦服务“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等重点产业发展,设置“匠誉盛典”“匠承薪火”“匠技赋能”“匠智论道”“匠育未来”“匠星闪耀”六大板块活动推动工匠精神系统融入并赋能于产业升级、品牌塑造、创新生态和文化基因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维领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7月26日将迎来第三个青岛工匠日。下面,就本届“7.26”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的主要特色作简要介绍:



高品质打造“匠誉盛典”,以尊崇礼遇进一步引领职工技能人才与创新活力竞相涌现



定于2025年7月25日下午在青岛市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召开青岛市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会上将公布2025年青岛(大)工匠、青岛手造工匠和“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成果,这些工匠和成果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向重点产业倾斜(比如,今年培育的“青岛大工匠”100%来自重点产业,“青岛工匠”80%以上从重点产业涌现)。精心展播一批反映工匠人才攻坚克难、提质增效、技艺传承等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将活动融入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篇章,以仪式感强化工匠荣誉感,以感染力深化工匠精神传播力,着眼重点产业发展、行业急需工种、企业紧缺人才,激励劳动者争当工匠人才;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创新创造,让尊崇工匠的氛围转化为技能提升的自觉、创新创造的热情,凝聚成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强大合力。



高覆盖推进“匠承薪火”,将“匠心匠品”理念进一步刻入城市基因



走进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精选一批代表青岛制造业、海洋经济、传统工艺等重点领域品质水准的工匠典型,以全景沉浸、深度互动的创新宣讲模式,生动展示其突破技术壁垒、守望传统技艺、铸就知名品牌、打造品质标杆的赤诚匠心,通过榜样力量的感召与真实叙事的张力,引导全市职工群众深刻感受“匠心匠品”的磅礴伟力,在各自岗位上以工匠精神履职尽责,把精密操作的严谨、精益求精的追求、守正创新的魄力融入日常工作,转化为产品品质的提升、服务效能的优化与创新成果的涌现。



高水平实施“匠技赋能”,用技能共享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系统梳理我市工匠人才服务“资源清单”,征集企业问题“需求清单”,组建多层级“先模服务队”,搭建“菜单服务+定向配送”赋能模式,深入企业一线精准化开展技术服务、精神宣讲、培训赋能、协同攻关等活动,架起工匠、企业、职工技术协同合作的平台桥梁,协同解决行业性技术难题,构建技术共享、协同创新的良性生态,推动高素质工匠人才优势从“技术支撑”升级为“产业生态赋能”,为产业集群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工匠动能”。



高层次举办“匠智论道”,让工匠智慧进一步点亮“工匠之城”跃升之路



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重点产业发展,邀请杰出工匠代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对话,深层次剖析工匠培育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关键作用,提炼可复制的“工匠赋能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助力重点产业突破升级的对策建议,让“论道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为优化产业布局和建设“工匠之城”提供智慧支撑。



高标准赋能“匠育未来”,向青少年群体进一步厚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通过“1234”教育模式(即共上一堂思政大课;走进市劳模工匠展示馆和工人运动纪念馆两处教育基地;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名师进企业、大中小学生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三项研学交流;开展演讲、征文、绘画、原创文艺作品等四项竞赛),将劳模工匠的创新故事、劳动价值与技能传承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青少年群体厚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为驱动城市产业升级储备青年“生力军”。



高协同营造“匠星闪耀”,把工匠精神进一步汇聚成指引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星河



整合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及公交枢纽、城市地标等公共传播载体,构建全域联动、多维渗透、沉浸体验的工匠精神宣传矩阵,网上网下协同,工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协同,深度传播工匠群体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赋能品牌跃升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典型经验,全方位彰显工匠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让“工匠故事”成为城市热谈、“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工匠价值”成为行动指引,把每一颗“匠星”的微光汇聚成指引城市高质量发展征程的星河。


工匠是品牌根基永续的核心支撑,是城市硬核发展的内生动力。以“聚匠心 强品牌”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不仅是我市对技能人才的礼赞与致敬,更是以工匠精神夯实“品牌之都”产业根基、以工匠力量激活“工匠之城”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本届“7.26”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在延续往届工匠日“全域联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彰显工匠人才地位通过各板块活动的叠加效应,真正让工匠人才站上城市中心位,进一步提升“工匠之城”辨识度和吸引力;更加注重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全域宣传宣教,引导全市人民增强对劳动价值、技能报国、实干兴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注重释放工匠价值,通过发挥工匠人才技术技能、创新创造、示范引领等资源优势,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力提速,为青岛高质量发展铺就人才和技能基石。


将以举办2025年“7.26”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为契机,把“聚匠心”的系列举措转化为“强品牌”的坚实支撑,让工匠日成为连接“工匠精神”与“品牌价值”的纽带,让“青岛工匠”成为与“青岛品牌”共生的城市名片,持续完善工匠培育、技艺传承、品牌赋能的长效机制,团结引领广大产业工人打头阵、当先锋,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广中文网记者: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职工创新创造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请问,我市是如何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的?

张恩刚近年来,市总工会通过构建多元激励机制和创新服务体系,全方位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构建“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体系。系统搭建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新型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资助职工创新创造,目前加上今年产生的,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80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90家、创新型班组180个,形成了产业工人全员创新“青岛模式”。


二是深化职工全员创新竞赛。常态化开展“四技五小两比”创新活动(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比技能、比创新),每年发布80项左右市级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并给予重奖激励,全面点燃职工创新“强劲引擎”。2024年全市职工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3.36万件。


三是推进职工数字领域变革创新。紧紧围绕数字青岛建设,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连续两年举办“青岛市数字变革职工创新大赛”,设置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特色赛道,吸引来自生物医疗、节能环保、信息通信、现代养殖等产业的140余个创新项目参赛,有力引导广大职工涵养数字思维、学习数字技能、提升数字本领。


四是强化政策与服务支撑。制定《青岛市职工创新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组织全市职工创新创效助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鼓励企业把职工创新创造成果纳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考评内容,作为申报职称、工匠人才选树的重要参考,带动形成各类企业竞相创新、广大职工人人创新、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


Q2

青岛日报记者:我市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邹杰近年来,市总工会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深入实施“青岛工匠”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培育赋能、岗位建功等关键环节,厚植工匠人才培育沃土。重点采取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是坚持系统集成。以政策为牵引,先后出台《“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培育“青岛手造工匠”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构建以“大国工匠”为龙头,以“齐鲁工匠”为引领,以“青岛工匠”为主体,以区(市)工匠、产业(行业)工匠为基础的工匠人才攀登成长体系,包括今年新培育的工匠在内,累计产生“人民工匠”许振超、“大国工匠”管延安等市级及以上工匠586人次,储备各级工匠人才9000余人,数量居全省第一。


二是坚持靶向培育。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重点产业发展,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员创新创造等多个培育载体,引领职工围绕中心大局,坚持岗位练兵、技能成才。联合市工程咨询院成立产改工作研究院,推进产改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推动35个工匠学院共享培训资源,凝聚各方合力,以产业和技术变革为导向,全职业周期赋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由“工”变“匠”。


三是坚持育用结合。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立“青岛市先模服务队”,创新开展“百名工匠服务千家企业”活动,仅2024年一年就组织了623名工匠服务企业1386个、职工8.4万余人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让单个工匠的“绝技”转化为产业链的“共技”。每年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教育活动千余场,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宣讲900余场,引导产业工人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


四是坚持礼遇尊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设立全省首个市级工匠日,隆重举办“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开通“工匠号”地铁专列,全媒体投放工匠肖像、视频、创新事迹等素材1500余篇(次),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精心策划推出《一起上班吧》《工匠为品牌代言》等一系列融媒体栏目,全面展现工匠风采、讲好工匠故事,浏览点击量突破100万人次。高标准建设“青岛市劳模工匠展示馆”“青岛市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等“三个精神”引领阵地,面向全市职工、学生、居民等全市各群体大力开展“人民工匠”许振超学习宣传教育实践、“劳模工匠面对面”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Q3

青岛财经记者: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持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请问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丽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工作部署,创新打造“1234”多元融合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授课、沉浸式的参观、互动性的研学及寓教于乐的竞赛形式,推动技能人才思想引领入脑入心,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一是全市职工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构建“1+5”思政课程体系,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主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工运史、劳模工匠事迹、工会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大专题,系统打造课程矩阵。创新建设“云端思政课视频库”,录制百部高质量思政课视频,创作《xuan了,工匠》等多元化宣讲作品,分享工匠成长感悟,播放量800万次。创编原创文艺精品思政课,推出《地铁六号线》《中国名片》等作品,艺术化演绎三个精神。


二是走进两处思政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依托市劳模工匠展示馆和工人运动纪念馆两大教育基地,推出“五个一”现场教学模式,即观看一部劳模工匠事迹片、聆听一堂文艺宣讲课、体验一场剧本杀、参加一次劳动体验、进行一次感悟分享。运用5D/VR等技术场景化再现“三工”故事,劳模工匠展示馆以VR技术模拟操作龙门吊体验“振超效率”;工人运动纪念馆以沉浸式剧场重现青岛工人罢工场景,在互动中感悟工运精神。


三是开展三项教育研学交流,深化教育实践融合。构建劳模工匠库、思政名师库、创新工作室库,建立“菜单式”研学交流机制,通过邀请劳模工匠走进院校讲述成长成才故事,组织名师深入企业讲授思政课程,组织职工学生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体验劳动教育等形式,推动理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四是开展四项教育活动大赛,扩大教育覆盖面。举办“品牌背后的工匠故事”演讲大赛、“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征文大赛、“我眼中的劳模工匠”绘画大赛、“三个精神”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吸引400余名职工学生参赛,征集文章148篇,绘画作品253幅,歌曲、微视频等职工原创文艺作品300余个,覆盖职工、学生超5万人次。


来源:青岛发布

来源:青岛总工会融媒体 编辑:admin 时间:2025-07-23

上一篇:2025年“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即将启幕!《地铁六号线》将于8月23日上线展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