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不过疫情防控给学生外出及社交加了许多“框框”。如何在做好防疫、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适宜的社会实践?寒假已至,一些社会场馆和学校拿出不同的应对举措和创新方案,帮助学生做到防疫实践两不误。
线下实践:限人、限时、限地+提质
日前,青岛市博物馆“远古的模样”寒假公益营启动报名,公益营为期4天,每天“科普+体验”不重样。在“就地健康过大年”的倡导下,不少新市民家庭选择寒假留在青岛,而此次公益营,就是重点面向新市民和困难家庭子女推出的。为做好疫情防控,公益营采取小班授课模式,限制人数为25名,每天活动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时间虽然不长,但公益营“干货满满”,主题包括“化石的埋藏”“神器的矿物”“生命的灭绝与复苏”和“化石的形成”,孩子们可一边学习科普知识,一边进行化石模型拼搭、矿石拼贴、模拟考古挖掘、虫珀DIY等体验。市博物馆开放教育部负责人王英群告诉记者,开营之后,该馆将严格按照市疫情防控要求来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全员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给孩子们一个安全而快乐的公益营。
在青岛书城,“悦读2021”寒假一日研学活动已报满,“知识管理员”2小时职业体验活动正在报名中。青岛书城副总经理张蕾介绍,往年书城开展的假期研学活动为期3天,且其中有1日为外出活动;今年寒假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研学活动缩减为1天,行程控制在书城内的几个固定区域,人数也限制在25人以内,并且严格执行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消毒防护等要求。虽然研学时间缩短了,但活动安排很是丰富,包括文字起源(团建游戏)、蓝晒成像(手工DIY)、知识管理员(职业体验)、分级阅读、主题电影放映、课本剧表演等。如果孩子报名参加2个小时的“知识管理员”职业体验活动,可以化身“实习店员”,体验图书分类上架、文创品宣传企划、图书美陈师等岗位工作。
除了社会场馆,许多学校也给出了疫情防控下的寒假社会实践方案。记者从青岛大学了解到,今年该校学生共组建寒假社会实践团队579支,参与3012人,实践地点主要限制在学生家乡所在地。今年的社会实践主题是“齐心助力乡村振兴·青春献礼建党百年”。学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以围绕该主题,结合个体成长、家族变迁、家乡发展等情况,通过阅读文献、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年来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
在青岛二中,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成为每名学生的一项“寒假任务”,不过为做好疫情防控,服务地点主要是学生所在的社区。志愿服务的主题包括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学生要认真学习《青岛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废旧物品回收”“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无塑开学季”等活动。
在青岛军民融合学院,8项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家庭、社区、本区域内即可完成。其中包括家乡变化调研访谈、“我的2025”征文绘画、“红色家书”读书笔记、“感亲恩、见行动”亲情实践活动、“新区年味”摄影比赛、“同心抗疫、保卫家园”社区志愿服务等。
海洋教育一直青岛文登路小学的一大特色,今年寒假学校鼓励孩子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海洋环保、海滩志愿服务、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校长贺卫说:“疫情防控限制了人们外出,但海洋是我们身边的教育宝库,学校许多孩子家住沿海区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比较便利,而且在海边户外更有利于疫情防护。”
线上实践:云游、直播、打卡……
疫情之下,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线上社会实践成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2020年10月,“青岛市中小学社会课堂网络平台”正式启用,全市100余处中小学社会课堂场馆(场所)纳入平台管理。已经“上线”的100余处场馆(场所)涵盖红色教育、博物馆、阅读文化、户外拓展、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海洋教育、农业博览、科普教育和其他类别等10个类别。该平台具有社会课堂场馆(场所)概况浏览、全景认知、信息查询、服务预约、过程管理、实践记录、成果分享、数据留存、信息导出和多元评价等多种功能,防疫期间学生如果不方便进行线下参观,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线上“云游”。
作为市中小学社会课堂,市博物馆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寒假期间将通过“微课堂”“云导览”“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置身”于博物馆中。
“抗疫”是青岛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的重要主题之一,学校鼓励学生聚焦疫情防控主要事件、重大进展,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国情社情民情调研,观察分析疫情防控成效及影响;积极主动开展线上防疫政策宣讲,参与线下防控志愿服务;挖掘身边抗疫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创作微视频等文化作品,传播抗疫故事,为战胜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生涯人物访谈”是青岛二中多年来坚持的一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寒假学校把这项活动由线下“搬到”了线上。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郭惠告诉记者,往年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医院、法院、科研院所等场所开展人物访谈,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准备。今年为做好疫情防控,学生通过线上途径来完成这些实践。
在青岛宁安路小学,寒假社会实践围绕建党100周年、劳动教育等主题来开展。学校鼓励孩子通过书籍、新闻报道、影视剧等渠道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和人物故事,然后进行网上交流分享。学校还开展“劳动比武”,鼓励孩子寒假期间每天劳动“打卡”,练好1+N项劳动技能,通过线上直播、微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
专家:社会实践不能“谈疫色变”因噎废食
采访中,也有不少学校表示,受疫情影响,社会实践“不敢弄了”“没法弄了”“都停了”。对此,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市素质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李光全说:“近期国内外的疫情发展动态告诉我们,疫情防控一点都不能放松。病毒多次发生变异,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完全结束,我们无法预测。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孩子健康全面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说因为有疫情就不搞了。我们要适应防疫‘新常态’,转变新的方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新的内容,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丰富孩子的社会实践体验。”
李光全认为,社会实践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课堂书本以外,孩子拓展知识、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利用世界、改造世界等活动都可囊括在内。以前的社会实践主要是聚焦线下,如今在防疫“新常态”下,可以转向线下线上相结合。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利用现有的“青岛教育e平台”,推出兴趣类、技能类等高质量课程资源,而不是仅限于语数英等学科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名师名校长资源,开展线上讲座、交流等活动,用丰富的教育案例帮助孩子开阔视野。以前的社会实践更多是走向校外场所,其实学校现有资源可以进行深入挖掘。比如有些学校拥有非常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VR体验室、海洋教育基地等,平时孩子上课没有很多机会去深入体验和利用,当前受疫情影响孩子不能离青,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学校相关实验室,让孩子在假期能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和设备进行实践体验。以前提到社会实践,人们总是想到“高大上”的活动内容,而实际上,很多“小角度”切入的活动很适合在防疫“新常态”下开展,也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综合能力。比如自定主题的采访,孩子通过采访一些人和事,来关注城市和社会发展热点,通过童眼看世界来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
“总之,我们要做好疫情防控,但不能‘谈疫色变’因噎废食。”李光全认为,在防疫大背景下,必然会引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场所的变化,因此应积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
上一篇:专啃“硬骨头”的“技术大拿”